第262章 出主意-《侯府小丫鬟》
合桌人恭听。
秦煜曲指轻叩案面,“归根结底,不过开源节流四字,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是而源头水不该从富商巨贾那儿来,而该从国库掏银子。满打满算在各州府开两个这样的学堂,每年统共所需银两也不过修一座宫殿的花费。其实,钱上头还是小事,老师才是更要紧的,朝廷年年都有一批辞官回乡的,这些人中有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,这个就罢了,可还有年纪尚轻的,他们各个都学识渊博,又真正理过朝事,尤其翰林院出来的,都有治国齐家之理想,把他们调去学堂讲学再好不过,至于究竟什么人该去,该去几年,俸禄如何发放,由谁来发,这都是细则,暂不理论。再说节流,方才席上已有人问出来,为何购置桌椅的花费是人家的十倍百倍之多,账本上有明细,诸位也都看见了,确实高了些——”
说到此处,钟茂清冷笑一声打断他,“秦二公子的意思是……我昧了银子?呵!我钟茂清还吃得起饭!”
“伯伦绝不是疑心你这个,”胶东王笑道:“茂清兄赏浮烟阁姑娘的银子,都比我们凑的银子多,这个我们是知道的。”
众人听了,哈哈大笑……
笑过一阵后,胶东王才又肃了神色,郑重道:“这事儿是我领头要办的,可只我一人之力并不能办成,求助于人,他们看我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买卖,没一个愿意,只有诸位尚存一颗赤子之心,出钱出力地扶持,才把书院开办起来,其实在座个个都为公心,没有哪个想着自己。不知,殿试时直言我父皇出的对子不好,这样傲气的一个人,如今也压下脾气任我们使唤;赫扬,一件衣裳穿了十年,宁肯多打几个补丁叫人笑话也不肯做新衣,这样节省的一个人,凑了一百两银子;伯伦也是一样,在府里七年闭门谢客的,一个帖子便请来了,为的都是用一件事,是而,我不许有人再说私心、昧银子,互相攻讦的话。”
众人听罢都深受感动,齐齐起身向胶东王拱手称:“王爷言重了。”
秦煜仍是一脸无波无澜,他道:“我确实并非此意,茂清自然看不上这几百两碎银,可也正因茂清看不上,花起来才不会心疼。其实在座诸位要么家世煊赫,视金如土,要么便是寒窗苦读,不问世事,其实就是五谷不分,不知柴米油盐贵,办起采买来,自然是什么好用什么,便是委屈用了次等的,也还比人家的贵许多,怕是寻常学塾里管事的都比我们在坐各位更懂用什么桌椅好,比我们更能省银子,是而,应当让专门办采买的来办采买,我们便做我们能做擅做的事。”
众人听罢,忖了会子,都道秦煜说的在理。
这时,罗良已换了件石青色的锦袍,往花厅里来了,他一进门目光便直直射向秦煜,腮帮子鼓起来。
秦煜该说的话已说完了,便向众人拱手道:“诸位慢议,我出去赏个雪。”
秋昙这便推了秦煜往外走,守诚也跟上,花厅里鸦雀无闻,众人的目光都落在秦煜和罗良身上。片刻之后,赵文贤举杯向众人敬酒,才化解这一段尴尬。
接着众人就方才秦煜的两个提议开始商讨,胶东王却耐不住起身,同赵文贤交代了两句,便往外去追秦煜去了……
胶东王在檐下追到秦煜,请他去对面厢房稍坐,秋昙和守诚则被请去班房内吃点心喝茶了。
“伯伦,听说侯爷已巡军回来,请替我向他问安。”胶东王将袍子撩开,在铺着波斯绒垫的太师椅上坐下。
秦煜答了声好,他扫了眼四周,这屋里长久无人来,虽打扫得干干净净,却未免冷清,而秦煜正喜欢这样的地方。
接着又有两奴婢进来倒茶,添火盆,好一通忙乱。
待婢女走后,胶东王晃着杯中茶水,才又道:“其实我向父皇求过让你做我的门客,可惜侯爷婉拒了,我那时还以为你往后再也不会掺和进来我的事,没想到今日你竟开了口,既如此,不如……”胶东王看了眼秦煜的脸色,后头的话不敢贸然出口。
秦煜面色无波,右手四指指腹有节奏地敲打着扶手,良久,手上一顿,看向胶东王,“其实王爷可与我打开天窗说亮话,我不信你不知道方才赫扬的提议贻害无穷,可你却装糊涂。”
胶东王笑了下,“我确实知道,可我不得不如此,”说着,他放下茶盏站起了身,目光透过镂空雕花的窗望向白雪覆盖的屋顶,声口变得悠长起来,“我既回京蹚了这浑水,便再无退路,是而,这书院非得办下去不可,一则为了收百姓和朝堂上那些从寒门一步步走上来的朝臣的心,二则书院教出来的人中,只要有那么十几个入朝做官,将来必然归在我麾下,如此,哪怕贻害无穷我也得做。”
说着,胶东王背着手在屋里踱起了步子,语调愈来愈急促,“害处得在十年二十年后才显出来,可好处却是五年内便可见到,我为何不能先得了益再想法子除了他们呢?”他忽的回头,直盯着秦煜的眼睛。
“他们是谁?”秦煜咄咄逼问。
“他们……他们……”胶东王沉吟良久,笑道:“那些出了银子便想在背后操纵的人。”
秦煜明白了,这是要吃下豪绅巨贾的钱,把他们用完了便扔。
他默不作声,许久。
胶东王归坐,看着秦煜笑道:“伯伦必在心里骂我卑劣。”
“不,”秦煜自嘲一笑,“换做原来,我必定骂你卑劣,那时我躲在深宅大院,无须为仕途经济烦恼,满心里只有圣人之言,甚至还想着出家,”说罢他摇摇头,“如今却不一样了,想只靠着自己的手,在朝堂上搏一个位置,怎能不沾上点儿污浊,”秦煜抬起自己骨节分明的,略显惨白的手,道:“我突然明白当日在王府,柳不知问,为何儋州一个小镇上无人读孔孟之书,却各个都有一番成就,因圣人的书,本就不是拿来办事的。”